从十多年前第一家鞋企投产起步,发展到现在的制鞋及配套企业596家;从业人员从最初的1000多人跃增至现在的8万余人,成功实现了制鞋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的“华丽蝶变”——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陈占光在日前召开的2023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鞋业博览会上这样盛赞河南睢县制鞋业的发展。10年前,睢县还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10年后却成为“中国制鞋产业基地”,如今,睢县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制鞋产业转移的最成功的实践案例之一,“睢县现象”值得深度解读。 “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建基地、十年成鞋都”。这是睢县制鞋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其制鞋业一路走来的鲜明写照。十余年来,睢县活学活用“晋江经验”,紧抓晋江“东鞋西进”和“雄安新区建设,三台制鞋产业外迁”等“天时”机遇,秉承睢县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水利风景区等“地利”资源优势,汇聚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人和”发展动能,以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爱拼善赢的韧劲和拼劲,实施招商创新、入驻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等工作机制。 为了大力发展制鞋产业,吸引企业驻留,睢县不断刷新着纪录。“把企业的小事当成睢县的大事,把企业家当亲人。中乔体育从签约到投产仅用70天,鸿星尔克从签约到投产运行仅用45天,福盛鞋业仅用25天。用‘睢县速度’服务企业。”睢县县委书记曹广阔如是说。 截至目前,睢县拥有中乔体育、鸿星尔克、特步等制鞋及鞋材配套工贸企业596家,产能达3.5亿双,年产值超150亿元,配套能力达90%以上,从业人员8万余人,成为除福建晋江以外,全国最大的休闲运动鞋生产基地。2015年睢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荣誉称号。在中国制鞋总量占全球70%的结构中,睢县休闲运动鞋制造占国内的30%。 对于睢县的成功,陈占光分析认为,一是目标清晰、科学谋划、借势发力、顺势而为,二是政府主导、借鉴经验、龙头引领、筑巢引凤,三是创新驱动、科研转化、引进人才、智能转型。这些举措助力睢县成为我国承接制鞋产业转移的最为成功的实践案例之一,也是我国制鞋产业基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在2022年受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睢县新增169家制鞋及鞋材配套工贸企业实现产值154.9亿元,同比增长23.68%;税收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25%,成绩令人瞩目。”正如陈占光所说,睢县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持续的创新驱动。 中乔体育鞋业事业中心董事长谢长志也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睢县制鞋产业的成功实属必然。早年间,中乔体育将先进经验、做法带到了睢县,其在睢县当年投资、当年盈利。他认为:“这既有天时,又有人和。”目前,2000多名员工中已实现本地化率95%,公司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努力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智能制造是绕不开的工作。在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整条流水线井然有序。多个封闭玻璃房内,智能化设备已经取代人工刷胶作业。在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其正通过“标准化数位化平台+自动化智能制造”来赋能零距离管理。该公司负责数字化技术的经理邹惠桃对媒体表示,通过数据治理,他们可以实时监控订单品质、订单执行、物料配套、成品管理、机器维修保养等,实现了管理数据的透明化和追溯化。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报道:“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7月入驻睢县,同年12月建成投产,是睢县第一家制鞋企业。”嘉鸿鞋业的数智化发展也是睢县制鞋产业发展的缩影。实际上,睢县“服务好企业”的标准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也在不断提“智”。联想·深慧视董事长韦卫介绍,睢县政府提供了联合创新平台,使睢县智能生产线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睢县的制鞋产业将继续聚焦研发创新,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
手机版|人造革合成革圈内人士聚集地 ( 沪ICP备09006060号-7 )
GMT+8, 2025-5-22 2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